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癌症形式,主要原因是接触石棉。美国夏威夷大学Michele Carbone教授在恶性间皮瘤易感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当地时间2016年12月4日的WCLC的新闻发布会上,他汇报了与浙江省肿瘤医院联合进行的一项关与中国东部恶性间皮瘤与石棉暴露关系的报告,会后,Michele Carbon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BAP1突变基因是非侵袭性间皮瘤患者的易感因素
Michele Carbon教授: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间皮瘤高发的家族。如果一个家族出现两名以上间皮瘤患者,从统计学上来说这不可能是偶然的,这个家族必然存在某些疾病易感因素。最初我比较关注一些土耳其家族,那里有一些间皮瘤发病率非常高的村庄。后来美国也有一些家族联系我,称遇到了和土耳其家族类似的现象。最终,我们在生殖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叫做BAP1的突变基因,那些生来就具有该突变基因的患者在55岁时候100%会有患上癌症的可能性,大多数表现为间皮瘤或黑色素瘤。比较庆幸的是,这些天生携带BAP1突变基因的患者间皮瘤恶性程度都比较低,多表现为散发性,短时间内不会致命,平均生存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除了非侵袭性间皮瘤外,他们还倾向于发展成多个其他癌种。目前我们在全世界都发现了携带该BAP1突变基因的家族,通过调查一些携带该突变基因的美国家族我们追溯到了18世纪早期从德国移居过来的一对夫妇,他们所携带的该基因变异已经蔓延至全美国,我们可以调查他们在美国的后代中间皮瘤的发病率。
中国东部间皮瘤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和石棉暴露的关系不大
Michele Carbon教授:间皮瘤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很少,我受邀到浙江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进行考察,并与毛伟敏院长一起讨论了该医院间皮瘤的诊疗情况。他认为中国间皮瘤诊断的准确性不够,所以我们决定联合开展一个项目来验证间皮瘤诊断的准确性。我们和浙江省肿瘤医院的一位病理学专家在我所在的科研中心夏威夷大学回顾性地分析了一百例间皮瘤的病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中国间皮瘤发病情况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中国大多数间皮瘤患者是年轻女性,而在美国老年男性的发病率更高。在中国,大多数间皮瘤的病灶都位于腹膜,而美国患者则多发生于胸膜。我们还比较了浙江省肿瘤医院以及其附近余姚市医院的间皮瘤病例后发现,浙江省医院间皮瘤患者的发病只是偶尔与石棉暴露有关,而余姚市因为当地的纺织工业的关系与石棉暴露高度相关。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两者并没有明显区别。余姚医院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也多集中在年轻女性。所以很明显,年轻女性似乎存在某种间皮瘤的易感因素,而且似乎与石棉并不相关,因为石棉高暴露地区的发病率与极少石棉暴露的地区相同。环境中石棉暴露仍然可能与间皮瘤的发病相关,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间皮瘤多发于女性。那也许意味着有遗传因素使女性患者易患间皮瘤。该发现对于中国人群很重要,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因为在美国我们同样也发现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在年轻女性中有升高的趋势,这个现象目前仍然无法解释。我们虽然经常观察到这一现象,但对此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发病率的上升可能有助于我们研究导致女性易患间皮瘤的因素。一旦我们确定了病因,就可以帮助中国女性人口预防间皮瘤的发生。而且我们希望可以像在土耳其发现BAP1突变基因一样,识别中国女性间皮瘤患者的易感因素,并将其影响推广到世界各地。
HMGB1有望成为鉴别间皮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Michele Carbon教授:夏威夷大学肿瘤研究中心的杨海宁博士发现,HMGB1是间皮瘤的一种重要生物标志物,恶性间皮瘤细胞通过分泌HMGB1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她还发现,石棉可以诱导间皮细胞的死亡,然后这些死亡细胞进一步释放HMGB1。她观察到死亡间皮细胞和活细胞分泌不同亚型的HMGB1。主动分泌需要蛋白质的乙酰化,而死亡细胞不存在乙酰化的过程,所以通过看质谱乙酰化就可以识别是否是活细胞主动分泌HMGB1。今年我们与杨博士一起在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表明这种生物标志物可用于识别暴露于石棉的间皮瘤患者。杨博士已经开始了另一项前瞻性研究,以验证该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在国际性研究中得到验证,从而将该生物标志物推广到全球人群。我们的团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研究HMGB1。杨博士和我主要研究这种蛋白质的生物学以及该蛋白质驱动恶性转化的机制。Pass博士则主要研究HMGB1是否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明年六月我们将受毛院长邀请来浙江省医院进行考察,看是否可以在当地开始一项研究以验证HMGB1作为生物标志物以鉴别间皮瘤患者和高危人群。我认为这是提高间皮瘤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大好机会。该研究可行性较好,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中国近几年科研发展很快,通过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有望取得更大进步,我期待与中国的同事一起进行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