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编写的2021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指南是国内首个针对乳腺外科的临床实践指南,参考GRADE系统标准,围绕乳腺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20项临床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2022年CSCO-BC年会上,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据刘荫华教授介绍,新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将在今年5月份发布,在既往基础上增补4个新的章节。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编写的2021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指南是国内首个针对乳腺外科的临床实践指南,参考GRADE系统标准,围绕乳腺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20项临床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2022年CSCO-BC年会上,我们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据刘荫华教授介绍,新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将在今年5月份发布,在既往基础上增补4个新的章节。
01
《肿瘤瞭望》:当前,临床上已有多个乳腺癌诊疗的实践指南,但侧重点都不同。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侧重于临床诊疗的哪些方面,可能会给临床实践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刘荫华教授:目前,国内外针对乳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可谓琳琅满目。从2006年开始,在孙燕院士召集下,国内首先引入了NCCN临床实践指南,这是最早被中国医生所广泛认识的指南,此后也有ASCO、ESMO等国际指南进入大家的视野。与此同时,2006年CBCS指南成为国内第一部乳腺癌诊疗指南,再到近年来江泽飞教授领导推出的CSCO BC指南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不同的临床实践指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乳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
然而,这些指南大多是综合性非常强的指南,有关乳腺外科的临床实践,主要进行宏观的阐述,比如仅仅大方向地告诉我们哪些应该进行第Ⅱ水平的淋巴结清扫,哪些应该可以推荐保乳手术。但是临床实践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医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乳腺外科医生希望得到更多答案,为什么要选择保乳而不是改良根治,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知道,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多中心真实世界CSBrS-005研究显示,中国的乳腺癌保乳率仅为14.6%,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60%),包括与我们地缘、人口相似的日本。这反映了我们的规范化乳腺外科诊治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赵玉沛院士带领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的专家开展了针对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写。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指南,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有章可循的诊治参考,包括手术方式选择、空心针穿刺活检、B超引导下VABB、可视化乳腺组织标记定位等。
02
《肿瘤瞭望》:《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编写的,其内容编写主要遵循什么原则?指南是否有修订计划?
刘荫华教授:2021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的撰写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完成的,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这样一部指南从构想到正式发布。该指南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系列指南中的一个,其他专业的指南编写正在进行中。我们从2020年3月开始组织编写委员会、证据委员会等,并强调了该指南需要遵循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要重点关注中国乳腺外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我们一定要以外科问题为导向,其他综合性指南已有的内容可以用来借鉴,无需重复。再者,严格遵循GRADE标准并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完成指南的注册。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指南是完全以中国乳腺外科临床医生作为使用适宜人群,并且充分考虑国内的可及性,从而给出了不同证据等级、不同强度的推荐。
目前,2021版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乳腺癌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筛选、乳腺癌术前评估、乳腺良性疾病诊治原则、乳腺恶性疾病诊治原则、乳腺外科基本操作规范和手术规范,以及乳腺外科新技术,比如乳腺癌腔镜技术、乳房重建技术、多基因检测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已经逐章节刊登了该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已经发行了指南全文。此外,2022版的《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也正在修订中,预计会有4个方面的内容增补,并在今年5月份,通过人民卫生出版社再次出版。
03
《肿瘤瞭望》:该指南内容丰富,共纳入了中国乳腺外科临床重点关注的20项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进行收集的,又是如何根据相关问题给出推荐意见的?
刘荫华教授: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是第一部针对中国乳腺外科的实践指南,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以及各位同道的斧正。正如前面介绍到的,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乳腺癌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筛选、术前评估、乳腺良性和恶性疾病诊治原则、乳腺外科操作规范和新技术等方面的20个热点问题。比如,哪些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该如何进行乳腺癌筛查,筛查的频率、检查方法是什么等。每一项问题都会由一组专家来负责。然后通过文献调研委员会,针对上述问题查找研究证据,来回答这些问题。当然,我们严格遵循GRADE标准,也就是针对这些建议和意见的梳理和总结,最后需要一个由90名专家组成的编写组进行投票,对每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证据等级和不同的推荐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历时将近一年才完成了指南20个章节的内容,整个收集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每一项内容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论证,最终我们有推荐意义的建议纳入到指南当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魏均民编审也针对该指南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希望我们的指南能够以临床为导向,使我们的指南能够能够接地气,为临床医生提供高级别的指导意见。
04
《肿瘤瞭望》:作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长,2022年学组将组织开展哪些活动,以进一步做好指南的落地与推广工作,请您为我们进行介绍一下?
刘荫华教授:乳腺外科学组作为一个三级学术团体,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的指导下来完成的。那么,随着《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布,尤其是今年5月份增补上4个新内容后,我们将会对指南进行推广落地,将这24个热点问题落实到乳腺外科医生中去,包括线上或线下的指南推广和巡讲计划。
青年医生也是我们提高规范化诊治水平的生力军。为此,我们将开展中国乳腺外科青年医生精英培训计划、能力提升项目营等。在遵循疫情防控的要求下,希望这些项目能够顺利在线下完成。当然,我们也有完整的线上推广计划,比如我们已经和江泽飞教授共同搭建了中华乳腺病专科能力的提升项目,已经完成了将近80个内容的讲座。此外,我们还通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线上平台来制定远程的这种培训计划。希望这些培训、推广计划,能够让指南走入临床,积极推动中国乳腺外科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也能够积极促进学术交流,让中国乳腺癌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